直播网

体育与电影的联姻:从 1896 年到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热血励志经典

发布时间: 来源:直播网

不管是否巧合,两人似乎都拥有天然的亲和力。此后,无论是讲述运动员亲身经历的剧情片,如《洛奇》、《点球成金》、《一举成名》;还是为各类重大赛事拍摄的官方/私人纪录片,如备受争议的《奥林匹亚》,体育与电影的联姻为全球观众呈现了无数热血励志的经典之作。于是,就有了一部讲述苏联男篮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逆袭夺冠的影片——《慕尼黑绝杀》。

《慕尼黑》可谓是大热片。这部2017年底在俄罗斯上映的电影,到底有多火爆呢?看看以下数据:该片吸引了近1200万观众,也就是说,每十个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看过,堪称国民级电影。该片还以30亿卢布的票房收入登顶俄罗斯本土电影票房榜,创下了俄罗斯电影史上本土电影票房最高纪录。而据可靠消息称,该片即将在中国全国上映。

这部影片在俄罗斯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幕后英雄——制片人、俄罗斯国宝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代表作品《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还要归功于40多年前创造奇迹的苏联男篮队员和主教练。

如果没有他们的真实事迹作为剧情的基本支撑,这部堪称当代“奥德赛”的励志热血大片,根本就不会感动无数观众。影片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3分,这也是近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俄罗斯电影。

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_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

影片以1971年为背景,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之间的竞争体现在各个领域,篮球也不例外。因此,美苏篮球之间的竞争早已超出了单纯体育竞赛的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威望和综合实力的意识形态层面。

可惜,自1936年篮球被引入奥运会以来,其冠军就被美国人所垄断。从1936年到1968年,美国篮球队包揽了奥运会全部7枚金牌,并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前保持了63连胜的纪录。其统治力丝毫不逊于1992年成立的“美国梦之队”(一支由NBA巨星组成的队伍)。

苏联篮球巨人_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星

相比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篮球,苏联篮球直到二战后才参加世界锦标赛,与美国差距很大。更糟糕的是,从1961年开始担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被称为“苏联篮球教父”的戈梅利斯基,在奥运会前一年因政治原因被解雇。新任主教练康德拉辛以救火队员的身份上任,影片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影片一开始,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运动员本身,都不相信自己能打败强大的美国。然而,康德拉辛在发布会上宣称,自己上任后就要向美国发起挑战。在众人眼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球队主教练,有些“狂妄自大”。但这次不一样,康德拉辛带来了全新的训练方式——向美国学习;招募符合自己战术理念的球员;带队与美国大学生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亲手让球员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与美国男篮“较量”。

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

拍摄此类影片的最大难点之一在于,由于苏联男篮最终的成功复出并夺冠已经成为历史经典,影片的看点显然不在于故事的结局,而是能否找到更多丰富的历史细节,使情节更加饱满、动人。

因此苏联篮球巨星,影片将焦点集中在男篮主教练康德拉辛和他亲自招募的球员身上:谢尔盖·别洛夫、保罗·斯卡斯,以及年仅20岁的年轻中锋亚历山大·别洛夫。

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人_苏联篮球巨星

因此,影片除了聚焦宏大的国家叙事之外,也聚焦每一个个体独特的心路历程。

对于主教练康德拉辛来说,他需要这个职位,不仅仅是因为这里能让他有机会出国治疗儿子的残疾腿,更是因为他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对于年轻的亚历山大·别洛夫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与心爱的人结婚,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而对于谢尔盖·别洛夫来说,作为球队的领袖,他必须肩负起所有的重担和压力;对于保罗·斯卡斯来说,他则通过走私偷偷赚取外汇苏联篮球巨星,希望早日离开苏联。

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个性、有自私自利的人,构成了“慕尼黑奇迹”的坚实基础,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主教练康德拉辛。

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

这个为了篮球付出一切的中年男人苏联篮球巨星,在得知亚历山大·别洛夫身患怪病时,他第一时间拿出钱为儿子治疗;在得知苏联间谍机构秘密逮捕保罗·斯卡斯时,他第一个劝说他离开;而在刚到球队,队员们彼此并不信任时,他选择充分信任队长谢尔盖·别洛夫,并告诉他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后在教练热情的感染下,队员们逐渐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开始有了信心,也变得更加团结,这也是影响篮球比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_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

经过一年的集训和备战,在1972年奥运会之前并不被看好的苏联国家队,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实力和气势。预赛七战全胜,除对阵南斯拉夫的比赛外,其他比赛胜率均在两位数。半决赛中,苏联队又战胜了古巴队,最终在决赛中与老对手美国队碰面。

如果说前任主教练戈梅利斯基仅仅把苏联男篮提升到了欧洲冠军的水平,那么在康德拉申的带领下,这批队员们开始认真思考与美国队的竞争。这位以身作则、心中有梦想的教练通过训练和友谊赛,逐渐让队员们相信美国队并非不可战胜,也重新激发了这批队员的斗志。

整个过程中,他们有喜有悲有怒有矛盾,但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走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在决赛中与美国队相遇,队员们终于意识到,一年来的刻苦训练,不是为政治而战,而是为荣誉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那一刻,体育似乎真正超越了政治的束缚。

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人_苏联篮球巨星

然而,在政治与暴力面前,体育总是被牺牲品。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奥运村,枪杀11名以色列运动员。在象征和平的奥运会面前,暴力与杀戮正在上演。

讽刺的是,苏联差点以这次惨剧为借口退出比赛。表面上,他们退出比赛是为了谴责恐怖主义行为,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挽回面子,避免在决赛中输给美国而丢掉饭碗。幸运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得逞。

于是,影片借体育领域讽刺了冷战时期苏联“外强内弱”的国际形象。从影片一开始,苏联体育/篮球部门的主管官员就不相信自己能打败美国,但在对外宣传上却一直宣称苏联不怕美国。这种悖论也让银幕上的官员们面目难看,而最终的靶子其实是苏联的内部体制。

此外,影片还间接揭示了当时苏联的“对人性的压抑”与“意识形态控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为国而战的苏联男篮的“悲惨”待遇。

苏联篮球巨人_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星

在外有强敌、内有政治压力的艰难条件下,苏联男篮顶住压力,在主教练康德拉辛的带领下,终于创造了“慕尼黑奇迹”。虽然这场比赛引发了巨大争议,以至于美国队至今拒绝承认结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苏联男篮从上到下的努力。

因此影片后半段借助当年的影像资料,几乎将比赛的所有细节都完整地再现,观众也能通过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感受到奥运会男篮决赛的激烈氛围。

《慕尼黑决赛》筹备完成耗时三年,实际拍摄从2016年7月到11月,共计四个月,最后一场对阵美国的比赛更是花了整整30天拍摄。

众所周知,大型体育赛事的拍摄难度非常大,实拍时不可能同时调动所有观众的表演,因此本片拍摄中用到了大量特效,为了达到真实的观众氛围,特效部门专门研发打造了全新的人群克隆系统,为长镜头到中镜头提供逼真的人物呈现。

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_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

同时,为了保证影片中比赛氛围的真实,让观众沉浸于紧张感中,最好是在赛场上实时拍摄球员和比赛过程,而不是使用特技。因此,摄影指导伊戈尔在经过无数次镜头试验后,终于找到了一种非常有效且简单的拍摄方法:在片场穿上溜冰鞋,边滑边拍。

最终,很多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镜头都被运用在了最终的影片中,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被这场史诗般的比赛所感动和震撼。

当比赛最后3秒出现一波三折的戏剧性转折时,我们不禁感叹,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剧本。影片的结局更是感人肺腑,当全体球员将微薄的奥运奖金交给主教练,感谢他为球队所做的一切时,这位铁血主帅彻底征服了观众。在这一刻,国家荣誉和个人价值终于取得了平衡。康德拉辛是一位成功的主教练,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值得被历史铭记。

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

40多年过去了,当年为国效力的年轻人如今都已老去。打进致胜一球的亚历山大·别洛夫因罕见疾病英年早逝,年仅26岁。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40多年后,他们的英雄事迹被搬上了大银幕。而事实也证明,俄罗斯年轻一代从前辈身上受益匪浅。

最后,正如电影导演安东·梅格尔迪切夫所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篮球的,电影中发生的事件可能发生在任何一项运动中。故事本身完全是关于人性的,而且恰好发生在篮球的背景下。你不需要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就能体会到主人公的磨难。”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慕尼黑》已经超越了体育电影的范畴,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充满斗志和拼搏精神的主流电影!期待影片上映后大家的推荐和反馈。

巨星篮球苏联球员名单_苏联篮球巨星_苏联篮球巨人

标签: 国家卡斯奥运会谢尔盖·别洛夫电影篮球影片杰作康德拉辛